疑病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年人学书法好,不信您仔细阅读一下
TUhjnbcbe - 2024/4/1 19:35:00

这里说的老年人是指一些退休前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学书法,研究书法文化的老干部、老职工。

许多老年人在革命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或挥戈跃马;或忙于处理政务;或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紧张了大半生,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生活节奏变了,心理节奏应相应调整,精神也要寻求寄托,心志要得以抒发。一句话,长期在轰轰烈烈的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紧张心理应尽快调整到平和、轻松、愉快的状态上来。这时候,提起毛笔写书法,是再好不过的。不是因为书法是一种心力密集型劳动,可以消磨许多时光。而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与我们心律相一致的内涵。这个活动不仅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它的大活力和大从容,还能把我们的思想情感引领到一个崭新的世界里。

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老同志在岗时,几乎谁都离不开写公文、讲话材料,审批文件等,但这都是为了实用,为了工作上的信息交流和传递。还不是本文讲到的书法。本文讲的书法是书家通过软笔线条艺术,在宣纸、碑板等载体上,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机地表现出来。但是,书法却是以写字为基础,又是从实用书写发展而来的。古代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也都产生于实用。因为当时没有钢笔和其它硬笔,实用书写与书法创作同是软笔,由于软笔的特性,使实用性书写可能成为艺术。近百年来,因钢笔等硬笔的盛行,软笔已退出实用书写的舞台。用兽毛制成的圆锥形毛笔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写出的点画丰富多姿,线条粗细,刚柔,枯润、方圆美不胜收,极具艺术表现力。老年人特意把握它,用来享受书法的过程,抒发情怀,表达心意,能使老年人的心情愉悦,生活快乐、幸福。

正因为书法是从实用书写发展起来的艺术,并且简便到提起笔来就可以写的程度。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只要老年人喜欢它,有时间、有心力就可以学。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是从“象形”演变而来的。其造型原理有很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依据,更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支撑,它不仅能借名文警句抒发感情,更重要的是以软笔形成的点画结构创作更美妙的形象,给书家以成功感和美的享受,给观赏者以心灵的感化。书写过程是书家在“静”中的修炼,这种修炼是调节心率的极好形式。老年人若坚持数年如一日,可达到养生的效果。中医学研究还证明,书法不仅是适合老年人的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还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太极气功。气功与书法的“用气”如出一辙,都首先强调“意到”,然后“以气行意”,即精神上的意识以及生理上的呼吸和力量凝为一体,使书家受到“气和”的修练。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文化最贴切、最透彻的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化象征,在本质上反映人的文化结构和精神追求,并折射出客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欧阳中石、卜希旸主编的《书法文化教程》对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书法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离开了文化的支柱他将剩下一具毫无生机的躯体。书法只有在充满了勃勃生机、切实而壮丽的文化蕴含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历史上闪烁出她的艺术光辉。”

书法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起源于生活的实用,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古人刊刻的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的简帛文字等等,一直伴随着我们民族哲学和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与传统文化思想互动和交融,所以书法的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密切相关,其传统文化思想都能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去透视书法的内涵,可认识到书法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大多美学家认为,书法美的实质是“和谐”,不论字势或雄健或奇崛或参差,线条或粗壮或纤精或流畅,都是以和谐为缔构目标的。但这只是感性和谐,也是书法“形神兼备”中“形”的和谐。

书法“形和”是依归,“神和”才是核质。《荀子天伦篇》中所云“形具而神生”,即事物运动規律是从无穷无尽的现象中分析、归纳、判断而表現出來的,已脱离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书法的运动规律必然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其实,“和”在于把所有相递、相沖、相抵触、相矛盾的事物化解分歧,融为一体,这样的力量才是足以“一贯通而致广大”的。书法的结字,实际上由许许多多交叉纵横的点、线所构成的,充满了矛盾和沖突,但书法恰恰能借助笔画的变化、字势的调整,空间的安排,将这些不“和”的因素化致为对立统一和谐的整体,书法在将不“和”因素化致为“和谐”的整体过程中,已贯穿了中庸思想的“贵和尚中”精神;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结合的“玄妙”之境,以及强调生命的圆满和慈悲的佛家思想追求。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书法的灵魂,就能“悟”出书法的“形神兼备”辩证统一的“和谐美”。

书法的儒道释境界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思想文化,即儒、道、释三家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文化的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强调“和谐之境”;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强调“妙道之境”。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强调“圆融之境”。因此,和谐、妙道、圆融之境分别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和”即“中和”。强调中国人意识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种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书法审美的灵魂《论语雍也》中说:“重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儒家把中庸思想看做最高的行为规范,不偏不倚,认为人的修养应当达到一种中和的境界,讲述一种“中节”、“和谐”的度。中国人视“中”“和”为善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书法自然离不开“中”“和”的制约,即中正和谐,不激不励的儒家气质,使书法表现出一种“含而不露,密丽浑沉”的“中和之美”。要论最能代表儒家精神的书法家,非唐颜真卿莫属。那浑穆博大,雍容开阔,端庄缜密,规矩严谨的楷书,是书法的典范,情感的充实。这种书风把颜氏家族“文以载道,书以载道”的传统和颜氏本人的儒雅传家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道家的“妙”是一种文化,是生命的空灵之道。他强调的是精神性的,主体的无功利的追求,主张艺术的独立和万象出于天意。人必须归于无为自然的形态,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艺术上使人们回归于真实的个人,进行无为创作。这个“无”的哲学思想,是艺术发展特殊个性的思想本源。这个“无”,非无有的无,而是内涵极为深刻的实体。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才使中国书法出现了不同于端庄、典雅的飘逸、雅拙、朴素、柔美的,带有个性的书风,这个书风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佛家的“圆融”。强调生命的圆满和慈悲。圆即禅,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是圆融一体的。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悟性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宽博慈爱,才真正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才能把握自己的本心。直观自己生命的内在光辉,使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书法是健身益寿的养生之道

书法能祛病健身,南宋诗人陆游有云:“一笑玩笔砚,病体方知轻”。唐张旭的草书《肚疼贴》有疗腹痛之效,此非妄言。从年《解放军健康》杂志上看到书法祛病的几个例子:作家李准患脑血栓后,坚持挥毫泼墨,借书法之妙,存乎一心,提按顿挫让气息在体内舒疾有序的运行,冲决血栓,收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

俞平伯先生在90多岁时的年患脑中风、半身不遂。仍坚持写书法,起初写榜书歪歪斜斜,不久便恢复了往日漂亮的书法,身体日趋康复。

朱德委员长75岁时,右臂患有严重酸麻疼痛之症,治疗无效,他便每天写大字,终于治愈了右臂的毛病。

书法能养生,能延年益寿,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自古至今我们熟悉的长寿书法家很多:唐虞世南89岁,欧阳询83岁,柳公权88岁;明董其昌83岁,文征明90岁,黄宗羲86岁;清包世臣81岁,朱耷82岁,刘墉86岁,梁同书93岁;近现代吴昌硕83岁,齐白石94岁,张宗祥84岁,郭若沫90岁,张大千84岁,黄宾虹93岁,沈尹默88岁,林散之87岁,孙墨佛近百岁。舒同93岁,启功97岁,黄琦94岁。由此可见,书法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中医研究证明,书法内涵“精、气、神,”外敛“欲、浮、邪”。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很契合的。

书法为何在治病养生上如此奇妙?提笔练书法时,需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忘却烦恼,心平气和。灵活自如地将手、腕、肘、臂等全身的气和力凝聚于笔端,作用于汉字的点、横、竖、撇、捺笔画之中,即以通身之气、之功而用之。此时,笔随行于指下,但气却凝于气海穴(下丹田)。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形神合一。性情得以陶冶,烦恼随之而去。故正气充盈,祛病延年。书法家孙墨佛认为,写字可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写起字来精神集中,万念俱消,旁若无人,心若无物,“老子天下第一”!这不就是气功吗?俗话说“养身要动,养神要静”或“动以强体,静以延年”。这就是写书法时的脑、体合一,贯穿了气机的调节,意念的运用和情志的驾驭,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根据自己喜好、身心状况确定所学“书体”

一般地说,年轻人学书法,是从楷书入手,一步一步地学各种书体,讲究功到自然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学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就能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自古至今的书法大家,都是沿着这条常规路线建成了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历史丰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学书法,从两方面去看,就决定了必须打破常规学书方法:一是老年人学书法不是为实用,也没想用三、五年时间练成个书法大家,其目的就是丰富老年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二是写书法是一种良好的精神调节或放松反应,而行、草、隶、篆诸书体的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心理调节效能。或历练静气和耐心,或情绪宣泄抒发郁闷。所以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心状况,选择自己要学的书体十分重要。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以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得名。它如金刚瞠目,力士挥拳,来不得一丝的将就。正如那刚正的人生不能沾染一点污秽一样,因此说,楷书只为君子生,只惟君子而成。这正是书为心画,作字先做人的道理所在。楷书的提按、行顿如松如钟,沉着稳健,适合于焦虑紧张、恐惧症、疑病症、冠心病、高血压、心律紊乱者的心理调节。

行书,其特点是随意,潇洒。运笔灵活多变,顺势而为,从而赋予它生动活泼的性格。做人也是一样要讲究应变,在有规有矩前提下,随意且顺其自然。适合于抑郁、自卑、手足麻痹、脑血不畅者练习。

草书,无论章草、今草乃至狂草,体势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刚中显柔,柔中寓刚,或轻若蝉翼,或重若崩云,大起大落,变化无穷。无不透露着书家人生的抒怀,适合于情绪压抑,忧郁者抒情达性之用。

隶书,其笔画一波三折,曲中有直,充满曲线美和柔性美,形象丰满。书写从容函咏,中庸柔顺,活泼中有稳重,轻松中有浑厚,撇捺如刀剑出鞘。点如高山坠石之气势,山松傲立之坚拔。可培养人的柔性和不良情绪的缓慢释放。

篆书,崇尚婉道,圆润方中距,直中绳,其内在要求严谨性和规范性。用笔如绵里裹铁,即藏头护尾,暗藏人的生存哲学,辩证思维。适合高血压、冠心病者做长期的行为训练。

正确理解书法的“悟性”

“悟性”是书法家们经常谈论的热点,“悟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宋代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谈到了唐代书法大家张旭擅长草书,善于妙悟,曾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悟笔法的故事。其实,这种现象是书家的心态模式与景、物对应后而激发出来的勃然起情。正所谓“触景生情”或“触物生情”的“顿悟”。这种“顿悟”瞬间会达到“神游式超越”的精神状态,即达到灵感程度,张旭每饮酒大醉后下笔作书时“呼叫狂走”,或“以头濡墨”。“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而怀素则是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他们这种似颠若狂的状态,是酒后灵感骤来之时急于表现的行为,也是在这即兴神驰之时妙手“偶得”最精彩的作品。

为什么书法创作能出现这种顿悟?我们知道艺术创作虽然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悟”在书法创作中与其它艺术创作有明显不同。如绘画、雕塑、小说、诗歌、影视等都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后,经过提炼、加工、取舍而塑造成具体的能直接被观赏者感受的艺术形象。而书法却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个“相”,不是自然界某一形象的具体再现,而是融化万物寄托书家情思的艺术形象。就是以抽象的、艺术化的点、画、线条去笔走龙蛇,尽情地表现飞舞不定的势和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创作出百媚横生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不是“天地自然之象”,而是“人心营构之象”,这个“象”是一种意象,也就是书法的艺术形象。它是抽象的、朦胧的,又确实是存在的。所以书法创作不能只靠“目取”和“力求”,直接去模拟天地万物的形状,而必须从大自然阴阳变化中去“悟”书法的真谛,才能创作出“精品”。

书法的“悟”分字内悟和字外悟两个阶段。字内悟是通过临摹古人法帖悟到书法的用笔、用墨及结体法则。字外悟是创造性想象,是从观察天地万物中领悟书法“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正象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说的“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变化中来”。造化是大自然,也是社会生活。所以悟不是什么天赐神赋,悟是艺术家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摸爬滚打的阅历,即使终生在书斋里“摹钟刻字,只成一染纸匠耳”,“墨非营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离开生活,“书法”将不成其为艺术。

培养老年人书法创作意识

老年人学书法学到一定水平时,还是要进行书法创作的。因为只有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的作品才是创作,也才能达到抒发性情的最佳效果。但是,创作不是临了一阵子古人法帖就能写出好作品的。真正的书法创作,要做到知其然又要知所以然,不断加深对书法的理解。比如要能赏析书法作品,古人的传世作品大都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为何能传世几千年,好到哪里?应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自己在创作时,每个字怎么写,章法的安排和布局,作品的气息流动等应在书写时作为心中的目标。这就必须有书法的基本常识并掌握一些基础理论,如文字学,书法史,书法技法、书法理论等。但是,老年人要拿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已很不现实了。为解决老年人学书法的理论支撑,从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提练出影响书法创作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以使学书法的老年朋友能够抛砖引玉。

(一)、汉字的发展和“书体”的演变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痕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中国人创造了文字,中国文字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这一点,体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认识书法至高无上的文化承载、精神承载和历史承载,是书法创作不可或缺的修养。

中国汉字在多年前就诞生了,同它的“书体”一起伴随着我们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就形成初步的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既属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西周后期,出现了线条化,规范化的大篆,后来秦丞相李斯又把大篆去繁就简,形成小篆。并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美观大方的方块字体。但小篆的线条有书写起来很不方便的根本性缺点,几乎在同时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其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唐朝出现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草而自成一体的楷书成熟并盛行起来。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楷书基础上形成了印刷体即“宋体”。介于楷、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的字体。

(二)、书法的本质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区别就是书法的本质。通俗讲,不是怎么写字而是为什么要写字的问题。乔志强编著的《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等很多论著均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书法的本质。

自然。书法(文字)发端自然,自然事物体现于书法中产生的阴阳两极,形成书法的形体和态势;书法创作的准则,是书写者心中必须清楚的书法形象;书法的气象、气息,必须要符合“道”的原理,书法及其方法都是源于人的本性等。

心性。书法是通过笔墨在宣纸上有机地运动来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的。对书法这种怡情达性的抒情功能,从西汉辞赋家杨雄提出“书,心画也”始,至清代有很多论述书法与书者思想情感,人品修养之间辩证关系的观点,如东汉书法家蔡邕提出“书者,散也”的美学命题;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张怀瓘提出的“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乃见其心”;清人刘熙载的“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等,步步深入地论述了书法的抒情功能和创作意境上的更高要求。

地位。儒家以“厚人论,美教化”的艺术功能观为根本。对书法,中国古代统治阶级认为其绝非是无足轻重的小技,可以“正人心”,“正人心”所以“闲圣道”。因而“书之为功,同流天地”。书法的这种崇高地位,从另一个侧面看,对其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书法的文化精神。

上述已经谈到,把写字置入文化视野中,强调人的“心性”即贯注了人的思想、性情时才是书法。自古至今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把“心性论”作为书法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去研究的。即书家在创作时,追求什么,要表现什么,就是书法创作者的文化心理反应。王岳川老师说过,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其价值不属于物化领域,而是表达一种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追求,反应一个时代的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所以,几千年来,书法成为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时,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那么,书法的文化精神究竟是甚么?我们认为,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因静而静、因动而动,同时又具有遇圆因方、知白守黑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蕴含了极为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博远最根本的精神所在。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不但激励书家在“自娱”中寻找到了“精神家园”。还可“娱人”,使观赏者的心灵受到“美”的触动和感化。

综上所述,老年人还要丢掉“为难”情绪和怕“丢丑”的思想包袱。因老年人的阅历和修养、境界和悟性都是年轻人不可比的。关键是在学书法的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书法的理解,确定学书方法和目标,排除杂念,有追求,有梦想,持之以恒,定能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效果,以实现自己的书法“梦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年人学书法好,不信您仔细阅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