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时间不是万能的解药未妥善处理的哀伤,
TUhjnbcbe - 2023/11/12 21:15:00

在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至亲离世的当下你是怎么做的?#。

在《再见爱人》中,张婉婷分享了自己在父亲离世时,要照顾家人的崩溃,当妈妈跟她说要通知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12岁的她拿起电话簿一个个打电话通知......

至亲的离世,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条话题下,有很多网友的评论:

至亲离世,意味着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离我们远去,很多人心中都会有难以抑制的悲伤和难过。

01

时间不是万能的解药

大家总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但是好像面对至亲离世,这个万能的解药也失效了。

就像《再见爱人》中,*执中所说:

“你会发觉真正告别他的时候,不是他在二十岁离开你的时候。

是你在四十岁的时候,晚上突然喝茶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他当时最爱喝这个,那一刻,你在心理上,会再想起以前很多细节,然后在心理上会告诉自己,走了这么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至亲离世带来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一直存在自己的心中的小角落,永远封存起来。

但是有些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连时间也治不好的伤:延长哀伤障碍。

02

什么是延长哀伤障碍

年3月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修订版中正式加入一种与悲伤相关的临床心理诊断——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GriefDisorder,简称PGD)

就是指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在死亡6个月之后,对死者的想念仍然会影响到TA的各个方面。

亲人去世后,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往往会在6个月内好转。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它们挥之不去,变得难以控制。

PGD在那些失去孩子或浪漫伴侣的人中很常见。它更有可能发生在暴力或突然死亡之后,例如谋杀、自杀或事故。

在以下情况之后可能会出现复杂性悲伤:

一场意外

猝死或意外死亡

失去孩子

失去伴侣

暴力死亡

自杀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于PGD的诊断中,有几点重要标准:

1

持续悲痛

通常有延长哀伤障碍的人在所爱之人去世一年后,仍能持续性地感受到极度悲痛和哀伤,并且这种哀痛感受和行为超越了社会文化规范下的正常范围。

2

过度怀念

对于他们而言,不能接受至亲离世的现实,总会回避谈及丧失,对逝者有持续大量的怀念。

3

情感失调

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对于任何事物、活动都会丧失兴趣;或者对于丧失会产生爆发的愤怒。

4

严重自责

偏执地认为至亲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或者是因为自己没有早一点发现迹象,导致他人去世。

5

失去自我

常有跟随逝者一起去了的想法,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角色使命。

PGD患者全神贯注于悲伤和失落感,以至于临床上显着的痛苦和损害,这可能表现为各种症状,研究人员估计,失去至亲的人群中有5%-15%会患上PGD;在任何特定时刻,世界上都大约有2%-3%的人正在经历PGD。

03

当哀伤变得复杂

年,DSM指导委员会召开了丧亲之痛专家研讨会,以制定区分PGD与正常哀伤的标准。前者的一个关键性特征是:哀伤的急性症状持续时间比平时更长,包括麻木、情绪痛苦、难以维持关系和极度孤独。为了避免“病态化”正常的哀伤过程,委员会选择了12个月作为PGD开始的截止时间,尽管这种疾病通常可以被更早诊断出来。

流行病学家霍利·普里格森(HollyPrigerson)表示,PGD还呈现出一些通常在正常哀伤中不常见的特征。他是DSM相关标准制定的关键人物,并在年《临床心理学年鉴》(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中与人合作撰写了PGD诊断历史的部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认同障碍:“患有PGD的人感到他们不确定自己是谁、如何融入、归属何处;他们觉得生活缺乏意义、未来缺乏快乐的希冀。”

此外,研究人员注意到经历PGD和非复杂性哀伤的人群,两者之间的大脑活动存在差异。在一项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提醒哀伤者他们失踪的亲人时,两种类型的悲伤者都会表现出与疼痛相关的大脑活动。但经历PGD的人,他们大脑中被称为伏隔核的脑区表现出额外的活动,该区域是与奖励和渴望相关的大脑通路的一部分。其他神经影像学研究跟踪绘制了PGD患者的大脑模式,这些模式似乎与成瘾者的大脑模式相匹配,而后者的问题也是因为奖励通路引发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访了位配偶刚入院的人,并在其配偶去世后进行了多次采访。在那些出现创伤性哀伤的人中,19%的人患上了心脏病,而正在经历正常哀伤的人中这一比例为5%。经历创伤性哀伤的人中有15%在其配偶去世后25个月内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而正常哀伤的寡妇和鳏夫则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

另一项研究对近名经历了复杂性哀伤的人进行了采样,结果发现65%的人有想死的念头,38%的人有自毁行为,9%的人尝试自杀。

04

在心理咨询中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心理咨询中常常会遇到的失去亲人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如果死亡是最近发生的,一般会单刀直入地处理:

1、丧失所带来的悲伤有没有被处理过?

2、怎么处理的?

3、如果悲伤没有被充分处理,会陪着来访者多说说自己的感受和回忆,好的、坏的、开心、不开心的。

丧失带来的不仅有悲伤,还会有很多其他的情绪,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表达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积压无处释放的情绪才会慢慢被抚平。

哀伤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以下的练习不是解决或克服哀伤,相反,可以把这种练习看成是新的方式去理解哀伤。

找一个舒缓、宁静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反思这些问题。坐下来,呼吸平稳,带着耐心,回答每个问题。

设定开放、好奇和温和的意愿,那么即使你没有找到新的观念,你也已经在疗愈和接受的过程中了。

1、我的哀伤是否像一封致心爱人的情书?

2、我的“情书”对我失去的人,说了什么?

3、哀伤如何改变了我?

4、哀伤如何丰富了我对生活中珍贵、无常事物的理解和体验?

5、哀伤教会了我在哪些方面关爱自己?

6、哀伤如何让我的心更加温柔,并向其他丧亲者敞开心扉?

除了丧失,近几年来,有很多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因为疫情被激发,在潜意识里对人产生影响,导致一些躯体症状,比如疑病症,或者象征意义上的害怕坐飞机。

这些反应往往是儿童期的死亡焦虑因为没有被充分处理而积压、留滞在内心。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让内心那个曾经小小的自己也接触一些死亡教育或者心理咨询,对这些病症会有很好的疗效。

失去至亲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次严重创伤,对很多人而言,亲人去世,突然带来的不仅是依恋关系的断绝,更是核心世界观的粉碎,这对很多人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迟迟难以从哀伤中走出,必要的时候,请及时帮TA预约一位心理专家,时间能冲淡记忆,却不一定能治愈心底的伤。

END

其实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近年最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间不是万能的解药未妥善处理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