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理专家线上援助两周,这些心结被解开
TUhjnbcbe - 2023/9/9 21:35: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阮芝芳

“我们的心理援助服务上线已经十几天了,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浙中医大二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陶明教授,自从牵头开通全国心身援助热线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电话接待七八个寻求帮助的市民,常常拎起电话就超过大半个小时。

为响应*中央、省委、学校等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号召,随着疫情的严峻形势,有着三十多年*龄和非典、汶川大地震等大疫大灾心理援助经历,经验丰富的陶明教授,凭借专业的敏感性,向所在*支部建议立即组建公益性心理援助组织。

在支部书记徐彬,临床心理科*员医生陶丹红、石敏、邹莹的支持下,集结来自全国20家医疗机构的30多位心理专科医生,搭建了全国心身健康援助服务热线平台,开通24小时免费援助热线。

“抗击疫情,公众心理危机干预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里,也不乏心理医生的身影。”陶明教授说,当前,做好医护、市民的心理危机干预,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样不可或缺。而在他援助人群中,既有武汉一线医护,也有身边普通市民,不少问题都比较典型。于是,陶明教授将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了罗列,希望对更多的人有所帮助。

陶明教授义务为市民做心理咨询服务

医护人员:最担心自己被感染

陶明:做好科学防护,学会释放压力

“接到医护的电话不多,可能还是大家都比较忙。印象深的有两个,都有比较典型的应激反应。”陶明教授说。

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小张(化名),负责给发热病人登记和体温检测工作。小张说,因为每天接触发热病人,心里很怕,担心自己被感染;每次倒班下来,觉得很累,很困,但是总是睡不踏实,一有动静就惊醒。几天下来,焦虑和失眠导致小张很困扰……于是,她拨打了全国心身健康援助热线,求助正在线的陶明教授。

另一位医院急诊科医生。他总是担心自己被感染,对防护措施不放心。担心口罩够不够,护目镜有没有全到位……慢慢出现了心慌、胸闷等症状。

针对医护出现的这些心身变化,陶明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鼓励有心理援助需求的医护和他聊聊天,给自己一个倾诉的渠道。

其次是给出针对性心理干预。陶明教授总结了几点:一是告知当下最科学的公共防范措施。要引导大家做好正确的防护措施,消除内在不安和担忧。二是帮助释放压力。比如适当的哭、喊;做做“蝴蝶拍”(具体做法可以在网上搜索到);上班或回家途中的户外活动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对于长时间处于室内拥挤场所工作的人尤其有效;每天抽一部分时间听听音乐,看看书,做些感兴趣的事。三是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要向科室领导汇报,建议调整岗位。

最后是肯定使命感、责任感。肯定医护付出的同时,引导大家认识到站好每一班岗,严防死守疫情蔓延,是对社会、对集体和个人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意义。

普通市民:最关心自己中招了吗?

陶明:有些症状可能是焦虑引起的

“不只是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普通市民面对疫情的心理问题也不少。”陶明教授说,咨询电话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市民,主要表现为“疑病”和“强迫性恐惧”。

什么是“疑病”?陶明教授说,简单说就是检查显示“没有异常”,但仍不能打消顾虑,陷入焦虑症状。比如,昨天就有一个来电话咨询的高中生。小王(化名)这段时间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和人相处时就想咳嗽,一个人时就没有症状了,怀疑是自己中招了。由于过分紧张,书看不进,连着几天都没睡好觉,于是电话求助了陶明教授。

另一种较多的情况是“强迫性恐惧”。比如外出时即使戴着口罩也总觉得很不安全,依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家住杭州某小区的周大伯(化名)就几乎没出过门,连窗户也不敢开。偶尔一次买菜,在小区电梯里碰到有邻居进来。虽然带着口罩,周大伯会不自觉地开始憋气,直到自己离开。周大伯说,这段时间人有些昏昏沉沉的,手心会出汗,晚上睡觉还会失眠。

像这样的情况来咨询有很多,怀疑自己发热了,感觉胸闷、心跳快了……其实,这些症状可能是焦虑引起的。焦虑情绪往往也会让人呼吸急促、胸闷、睡眠障碍,这些身体反应又和肺炎的某些症状描述相似,这让人们加倍焦虑。于是,有些人陷入“症状—焦虑—加重症状—越发焦虑”的恶性循环。

陶明教授说,对有疑病、强迫性恐惧的咨询者,他常常强调三点:

第一是稳定情绪,让咨询者对自己的病症有个初步了解;

第二是科普疾病相关知识,全面了解新冠病*的传播特点,症状表现,避免夸大或“凡事皆有可能”或“防不胜防”的思维模式,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第三是纠正误区,指导科学的防控方式。尤其建议宅在家,主动开展一些室内活动,如做健身操、学习瑜伽和冥想,或是与家人聊天,或收看电视新闻等等,让自己的日常活动不减少,室内生活更丰富,感受信息更全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专家线上援助两周,这些心结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