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清华大学梁万年大医院的虹吸病要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偏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5/9229355.html

来源:《财经》杂志


  医院应分工协作,而不应该是“抢病人”的竞争对手


  文/辛颖


  编/王小


  “以后家人看病,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为了一个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在半医院后,一位30岁的北京患者得出这一结论。


  这也是绝大多数患者最真实的想法,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患者都从四面八方涌向医院。


  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在年达到87.2亿人次,比年增加4.1亿人次,医院增加了2.6亿人次,而守在患者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增加了1.2亿人次,医院的一半。


  自年“新医改”启动,已走过12年,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的“倒金字塔”结构还是没有缓解。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理想还未能兑现。“看病难”还是每一位患者都有的切身体会。


  医院虹吸患者的现象,在多年的医改进程中探索颇多。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就此问题接受《财经·大健康》专访。


  医院集团?


  《财经·大健康》:强基层、推进分级诊疗是医改最重要的一环,为什么改革多年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梁万年:分级诊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改革仍在继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理想的结构是,医院之间是协同关系,医院看,医院。现实是,大医院也想看小病,医院形成竞争。而患者判断不了医生的水平,医院的口碑,医院总比农村的好,医院好。而且现在交通方便了,患者去外地就医也很方便,医院集中。


  实现分级诊疗,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国家基本的做法就是强制,比如有些国家,医院或全科医生的转诊,大医院不会直接接收病人。


  但中国现在还不能强制,根本原因是医生的不均质。国外可以强制,是因为医生的素质基本是一样的,医院还是在个人诊所,医生受教育的年限、培养经历几乎一样,而且水平越高的医生,越敢出来自己开诊所,患者也能信任他。


  中国的医生培养模式,过去采用的是前苏联模式,在当时快速解决了中国医生紧缺的问题。但医生培养机制差距很大,有一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八年制,尤其还有多万的乡村医生,大部分还没有受过专业医生培训。所以不能强制推行分级诊疗,这是我们的现实困难。


  但又要推行分级诊疗,只能是自愿,在这个前提下要找一些抓手,鼓励老百姓愿意小病在社区、医院、康复回社区。


  《财经·大健康》:如何能医院?


  梁万年:有三个最重要的抓手,首先就是医联体建设。医院跑,主医院的医生。医联体建设,就是要把医院变成一家人。


  比如在县一级,医院下面有十家乡镇卫生院、几十个村卫生室,完全可以变成一家人。医院对人、财、物统一管理,医医院,医院留用,合理超支共担,医院自己消化。


  一个在乡里六七十元就能看好的病,医院就要元,两者有了差价,医院而言,意味着这一单的医保结余多,医院的院长就会主动派好医生到乡里去。患者知道家门口医院,也就不会跑那么远了。


  除了一些大型手术,尤其是常见病、内科疾病,医院看没有太大区别,医院的医疗设备都很齐全。所以在农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打通。在城市,就是二、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通,这是重要的一个抓手。


  再有,更进一步,医院能够帮大家做好健康管理,比如血压监测、妇幼保健,减少发病,那就医成本会更低,医院结余就更多。这就需要第二个抓手,建立医患之间的长期契约式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以前医患关系都是萍水相逢,看过一次病就算了,日常健康管理不做也无所谓。而现在要做健康管理和日常问诊,都由签约的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慢慢建立起信任关系。


  第三个抓手就是远程医疗,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医院的专家资源引入到基层。稍微复杂的疾病,医院的医生做诊断、指导,医院的医生来执行。


  但在这三个抓手还没有全部推开的时候,医保的大盘子是有限的,病人也是有限的,那医院必然会抢病人。


  《财经·大健康》: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搭建医联体,大医院虹吸病人的现象依然严重。


  梁万年:主要可能因为这个医联体不是紧密的,或相关的配套*策不到位等原因所致。有些地方虽说是紧密的,但医保没有统一打包支付,人、财、物也完全没有打通。


  医保基金池子里的水就这么多,现在的情况是,医院都要拼命地把水弄到自己的杯里,那当然就要抢。


  如果医保打成一个包,这医院自己的事,那大、小医院的院长就要坐下来想一想怎么分配,他们的分配效率肯定比行*管理的效率更高。因为他们知道哪最缺水、怎么用最省水,医院需要多少水,可不是个聪明的做法。


  现在已经有一些医保打包支付的试点,像深圳罗湖区将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医院集团,设立一个法人代表。建立了统一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医务部,是近似完全统一的行*领导。还有安徽、山西、浙江全省都在推类似的模式,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这个方案推广的难度在于,这也是权力的重新分配。医院院长的权力重新分配,对卫生行*部门来说,一个县卫生局原来管15个乡镇卫生院,医院,它的传统权力就被削弱了。医保也是如此,医院都去找它报销,它是有权力的,现医院了,也就失去了传统的权力。


  所以说改革进入深水区,触碰到权力再分配,难度就更大了。


  《财经·大健康》:医院越来越大,没有问题吗?一个区域医院集团,没有竞争,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会更大。


  梁万年:医联体是一个网状的结构,并不是纯粹的单体。医联体内部是有竞争的,倒逼医生必须把服务做好。


  而且一些地方在县里至少有两家,医院医联体、医院医联体,还有社会办医,并不限制居民的选择。而且,监管层面也要对医联体进行考核,服务质量不达标不能付费。


  基层如何留住好医生


  《财经·大健康》:医联体主要还是针对医院缺好医生,而在分级诊疗相对完善的国家,恰恰是保证了基层也有好医生。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梁万年:基层医生的待遇整体不高是一个原因,工资没有达到期望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推进薪酬改革。


  新医改开始,第一个就是改乡镇卫生院和*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待遇,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而且财*全额支付。当年改过之后,大家都很满意,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生,收入很体面。但是过几年物价都涨了,工资一直没涨这就不行了。


  第二个问题是,基层医生的工资结构,激励性不够。和在医院看诊不同,病人在那,医生不看病肯定不行,工作量一目了然。做公共卫生服务,医生到底有没有去测血压、测血糖,这其实是一个凭良心做的工作。


  如果当地的人口较少,医生收入上不来,做好服务的积极性立刻就下来了。所以一些乡镇卫生院完全指望财*拨款做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太想发展医疗业务,弊端也就愈发明显,没办法推行“小病在社区”,所以医院一直在改革。


  基层医生的医院比,工资待遇应该与工作相匹配,因此医院改革的核心是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现在要提高医生待遇,不能完全靠财*出钱,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也是一方面,这能让基层医生重视起医疗服务。


  其实要把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提上来,关键是有好医生。可以在设计薪酬改革时,在乡镇卫生院设置特岗,比如年薪二三十万元。中国正在培养大量的全科医生,我相信这个收入很多年轻医生是愿意去的,他们就能把整体水平都带起来,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有的地方已经这样尝试了。


  但在没有待遇支撑的情况下,医联体是一个解决基层没有好医生的办法。尤其是在有些农村地区,有些村医水平还不错,但对缺乏激励机制的收入没什么期盼,县医院一扩招立刻就走了。他和村民的关系很紧密,就医院了。所以,有时候这种虹吸是医生流动带来的。那么在医联体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好医生也是要到基层去的。


  《财经·大健康》:近几年财*支持一批医学中心的建设,医院体量更大,专业性更强,有观点认医院的扩建,怎么理解?


  梁万年:医学中心的定位不同,现在有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其实是一个优质资源均衡配置过程。


  中国的医疗服务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所有的疑难病例都到北上广,说明我们缺乏的是优质资源,这方面需要尽快扩容。


  医院分布在11个城市,但在此之外,更多的地方都没有“国家队”,而患者都信任“国家队”,所以就往大城市跑。所以要尽快让优质资源分布更广,努力实现重大的疑难病人不出省,原来患者需要花在路上的时间、费用都降低,同时,医院的压力。


  所以,各级医疗中心的拓展并不是要它做得多大,而是让老百姓在当地享受到良好的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不是盲目的扩张。


  很多医疗中心的设计规模大,因为它的职能不仅仅是看病,还包括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占地和资源来保障。


  《财经·大健康》:当优质医院的时候,患者的看病需求也会向这里集中,看病会更难?


  梁万年:医院有不同的定位,这是管理的问题。原本医院的定位就是疑难病症,要向着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方向发展。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中,就强调要符合“定位”。


  现在的改革,就强化了医疗服务“难度系数”的重要性。卫健部门对医院的考核就着重在“难度系数”高的服务上,医院要提高符合定位的医疗服务才行。医保支付标准和医疗服务价格上,也是医院做有难度的业务挣钱才多,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都是为了引导医院回归定位。


  并不是说基层医疗做得不好,大医院的发展就要停止。我们过去执行得不够好,但并不意味着布局和设计是错误的,要把它区分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