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一对一治疗 https://m.39.net/pf/a_6416854.html渔夫在河里发现了个金币,怕国王来偷,于是就用皮鞭不断抽打自己,假装自己身无分文。
这样的故事看着搞笑,国王难道缺那个金币吗?当然不会。
但为什么渔夫却觉得国王会来偷,从而宁愿通过自虐的方式,来假装自己身无分文呢?
这就是渔夫以己度人,将自己的认知强行扣到了国王的头上。
这是《天方夜谭》中哈里发国王的故事。
从心理学上看,这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丈夫在外事业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总觉得丈夫在外面会沾花惹草.
丈夫回家后她开始仔细检查,查找她想象中的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
可最终一无所获,她嚎啕大哭,边哭边说:
“你居然连秃头的都喜欢。”
丈夫哭笑不得。
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安全感,就觉得老公一定会抛弃自己。
便将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成语“疑邻盗斧”,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因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头,所以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小偷,但是最后却发现,斧头根本没丢,也是典型的投射。
那么,投射效应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这些心理特点,像投影仪一样,不自觉的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
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小气;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觉得大家都很大方;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觉得每个人都藏着无数暗箭;一个急脾气的人,觉得人人都是火药桶……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觉得别人是傻瓜,而其实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
所以投射效应,又被称为傻瓜定律。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化妆师在一群被实验者的脸上,化了一道丑陋的疤痕,化完之后拿来镜子,让他们看了一眼疤痕。
然后,化妆师告诉被实验者,需要在他们脸上涂一层粉末让妆容固定。
但实际上,这层粉末的真正作用是擦除疤痕。
擦完粉末之后,这群人的脸已经与常人无异。
但是,被实验者对此却不知情。
接下来他们走到街上,等回来时,他们反映路人对他们非常不友好,态度粗鲁,总是盯着他们的脸上看。
很明显,这个实验中,被实验者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与事实偏离,但因为投射效应,我们被蒙在了鼓里。
苏轼跟佛印是好朋友,经常相互拜访。
有天,苏轼去拜访佛印,对佛印开了个玩笑:“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没有生气,反而微笑地回应说:“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苏轼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跟妹妹说了这件事。
苏小妹却说:
“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
听到这里,苏轼才明白为什么佛印会说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投射。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更是显露出我们自身的特质。
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妈觉得你冷”,很明显,这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射。
亲子关系中,父母强行替孩子做决定的行为,也是投射的一种,是父母把自己的喜好和愿望强加给孩子。
在爱情关系中,投射效应也处处存在。
家庭治疗大师、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讲过一个菠菜的案例。
一对夫妻来找她做咨询,他们对婚姻感到不满意已经20年了。
咨询中,这位丈夫情绪大爆发,大哭起来:
“我希望你不要总给我吃那讨厌的菠菜!”
妻子听了之后震惊不已,回答说:
“我以为你喜欢,我只是想让你高兴。”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句话,“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将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考虑对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最终只不过感动了自己罢了。
第二、曲解别人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他人。
前段时间看孟非主持的《新相亲大会》,上面有个男嘉宾分享了他因为一句“呵呵”,而被分手的经历。
他和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