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者意也不科学不是诬蔑,就是无知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

中医有句很有名的话,叫“医者意也”。有些人拿这句话来抨击中医,说你们中医诊疗疾病可以不循医学法度,只凭臆测臆断随心所欲,太唯心了,不科学。百会最近碰到有人就持这一套说辞,觉得真是无知,拍了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论述“医者意也”含义的一篇文章过去,人家看后就不再这么说了。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以后遇到类似这样的人,可以把这篇文章砸过去,懒得跟他们掰扯了。

先贤训示,凡读书当辨明名实,名实明则义理自得。针对“医者意也”,裘老通过循名考实,一扫近世对“意”的诬蔑之辞,使其含义大白,祖国医学文献上所称“医者意也”的意,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科学思维。又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列举许多著名科学家通过创造性思维而获重大发明的史实,指出科学思维一一意,不仅在医学上是必需的,凡是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所以,说“医者意也”不科学?不是诬蔑,就是无知。

不废江河万古流“医者意也”含义剖释文/裘沛然

“弃其精粕,取其精华”这两句话,是我们发掘、研究祖国医学者所当共同遵守而不容置疑的依据、原则。同样,它还广泛适用于其他各门学科,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必须作为遵循的准绳。无论是继承古代的历史文化,或者是吸收外来的百科知识,以及评价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等等,对于去粗取精这一根本原则,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然而,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未被我们认识的东西,有不少“疑难杂症”还存在于自然科学范畴中。要真正能有把握地做到去粗取精,并不是很容易的。认识事物往往有几次反复,过去认为定律的东西,一回儿又被新的理论所推翻或补充,而从前早已不屑一顾的理论,却又重新被搬进科学宝库之中,像这样昨是而今非或昨非而今是的情况,在科学的征途上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必须弄清精华和糟粕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正确的判断又是从那里来?如果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会出现思想混乱从而妨碍工作的开展。我们对中医学中“医者意也”一辞的评释在近一时期来的混淆不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医者意也”遭受批判的原因

无庸置疑,判断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的关键,实践验证是唯一的标准。医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它应用于预防、保健和疗病,属于应用科学范围。祖国医学为我国民族生存繁衍所建立的功勋是人所共知的,它既从实践中来,又不断地经受了实践的考验而发展壮大,直至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屹然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正是因为它具有实践的雄厚基础的缘故。而现代医学也具有同样情况:只有同各种传染病斗争的实践,才能发展为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在各种手术的医疗实践中而形成外科学等等。

中西医学尽管其实践和观察方法不尽相同,而且各有其不同理论体系,但作为来源于实践这一点,则它们之间初无二致。医学总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观察和实验,从中找出其重要规律,创立各种学说、理论和技艺。反之,如果不去实践,只凭主观臆测,仅仅想当然、随心所欲地胡诌乱来,则势必阻碍学术的发展甚至使之趋于停顿和倒退。

我们经常看到近代医学论著中对中医学中“医者意也”这句话提出了批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医学是具有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医者意也”的说法,似乎医生诊疗疾病,可以不循医学法度,只凭臆测臆断随心所欲而施为。

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确也存在那么一些江湖术士干了某些故弄玄虚或纯凭臆度的举动。

例如,在毛对山的著作中曾载有用舟船的柁术到末饮服以疗“心疾”的一段叙述,如:“苕人有乘舟遇风而患心疾,医者取多年船柁于手汗所积处,到末饮之”的记载;医书中也有用字纸烧灰吞服以治疗天资愚鲁,读不进书,谓服之可以使人聪明的荒诞说法。在过去的医学随笔和文人的稗史、漫话中亦可看到类似这样异想天开的所谓“医疗方法”。

像这样的任意胡为,古人就早已加以揭示和批判。

这里试举宋文学家欧阳修和苏东坡二人饶有风趣的一段对话:“庐陵常举此语坡公,公日,然,以才人之笔烧灰饮学者,当疗昏惰;推之,饮伯夷之盟水,即可救贪;食比千之饭,即可愈佞;舐樊哙之盾,亦可治怯;嗅西子之珥,亦可愈恶疾乎?庐陵亦大笑。”

欧苏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对于江湖术士任心恣意的无知妄作,可谓极鞭挞和揶揄的能事。像这种随心所欲和恣其所措的行为,竟乃视医学为儿戏,人们加以有力的批判,是完全必要的。

毛对山则对“医者意也”一辞有他自己的看法。如说.“医以意用,初似儿戏,往往巧发奇中,有未易致诘者……古人用药,每取形质相类,性气相从以达病所,亦有纯以意运,如弩牙速产,杵糠下噎,月季调经,扇能止汗,蛇性上窜而引药,蝉膜外脱而退翳,所谓医者意也,殆即此类,本不当以常理格,亦未可以必愈,其如或执而不通,适为坡老所笑耳!”

《冷庐医话》载“嘉定何弁伯患呕吐,医用二妙丸不效。徐灵胎为加茶子四两煮汤服之,遂愈。因其病茶积,故用此为引经药。”陆定圃评为“治病者必定察理精而运机敏,始能奏捷效。”

概括毛、陆二氏之意,认为在医者意也的资料中,里面有荒诞不经为坡老所笑的东西,也有巧发奇中含有科学内容的东西,还有医患相得的医学心理学的东西,要做科学的区别和细致分析。

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中医学中“医者意也”的含义究竟应作何解释?

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表示:

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可见,中医学中所称的意,是“任物”加“有所忆”。任物,即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所忆,乃是经过相当长时间而非一瞬即逝的思维活动,它有持续性的专心致意和集中思想的含义。

而在中医文献上记载的“医者意也”的意字,则是属于广义的意,它包括《内经》中所述的“心意—思—虑智”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故许胤宗说:“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所以意即指精湛的思虑而言。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

意思是说,诊察疾病必须谨慎,要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的偏胜和逆从情况,须专心致意,多加考虑,然后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断。

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迎之随之,以意加之,……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就是说凡治病用补或用泻,一定要特别加意,要分析病情象辨别秋毫一样精细,要时时刻刻注意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变化动向。这里,既要求医者要有高明的技艺,又叮咛医生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像《内经》中的这些话,是中医学中的精华还是糟粕?!

考“医者意也”这句话的早期指出者是汉代名医郭玉。他曾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请看,他对待医学是如何慎重和细致,他的临证施治,既是遵循规律,又能通权达变。像这样具有高深医学造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人,理所当然地能成为汉代著名的医学家。

许胤宗为唐代名医,他也曾说:“医者意也,在人思虑。”由于他思虑精故能选用药物熏蒸法治愈王太后“病风不能言”之证。许氏在论“医意”的同时还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治病不用心不致意的医生:“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原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如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

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古代医学家的“医者意也”一语的提出,正是针对那些不究医理,不重实际,只凭主观想象,以情臆度,治病随心所欲的一些市医而作出的郑重告诫之辞,其真实含义是如此其明晓,他和我们所批判的对象原来是一致的。然而如果我们也掉以轻心,没有探本溯源地了解其本义,而迳自把它当作唯心的东西加以批判,岂不是对前贤本意的一个极大的误会吗?

近一时期看到了余瀛鳌医师发表的《医者意也释例》一文,对此作了颇为明晰的分析。明白指出:“可知医者意也,并不是意味着医者在诊病时可以臆想臆说。”又说:“我们在学习古典医籍时,经常可以看到‘医者意也’这一句话,尤其是有些医家在处治某些颇费酌思的病证,运用自己也难以言传,但又在于常理法度之中的有效治法时,往往用‘医者意也这句话作表白。”这在过去一段时期对“医者意也”的解释混淆不清之际,余君之言,可谓先得我心,堪称之空谷的足音。

在《续医说·吴恩序》中也说:“御寇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日医。”这段论述很说明问题:医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理有未当,则意有未惬,医理难穷,则用意有加,所以要“在人思虑”,不可轻率马虎,如果稍有不谨,就会“毫芒即乖”。这实际上是对医生提出很高也很严格的要求。故所谓“意”,就是希望医生对疾病出现的情况特别对某些疑难病症作出精确分析,悟出新的治疗方法。

正如普朗克说的: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爱迪生也曾说过:“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而如果用凭意而合理的说法,恰恰与原意相反,乃是一种以伪乱真的解释。所以,慎思明辨,对治学是何等重要,也说明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二者是密切联系着的。

固然,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但是它并不只是医疗实践的直观反映。单凭观察所得的现象是不可能充分说明其规律性的,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艺,而是具有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仅有感性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实践中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精华与糟粕、一般与特殊,以及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关系。否则,我们就无法使获得的感性材料上升为理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得专心致意,殚精竭虑不可,就要在一大堆感性材料中多多“加意”。因为只有科学的思维,才能建造科学理论的大厦。医学,正如一刻不能离开实践一样,一刻也离不开思维,只有反复的实践加上科学的思维,才能形成一门医学科学。

从而可知,中医学中“医者意也”的含义,是意味深长的。祖国医学文献上所称“医者意也”的意,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一一意,不仅在医学上是必需的,凡是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思维对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吧!”

举世闻名的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发现了苯环,使有机化学为之焕然一新。他自己作了发现苯环经过的一段陈述/p>

“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从电掣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吧!”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凯库勒这个梦,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他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经历了无数次化学实验失败的教训,反复思维萦回脑际,坚韧不移,从而能够在感性认识中上升到理性认识进发出思想升华的火花。

正如著名科学家达尔文说的:“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达尔文的这一名言,实际上同医者意也的含义是一致的。

爱因斯坦,大家知道他在科学上进发奇光异彩。我们试节录他自述《我怎样创立了相对论》中的一段话可以了解他的创造发现的情况/p>

“要谈谈我是怎样想到相对论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潜在的,错综复杂的事物启发了我的思想,在我的想法的不同阶段,各种思想所起到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不想对它们一一列举。”

“当我在学生时代考虑这个问题时,我终于明白了迈克尔逊实验的奇怪结果。例如我们承认迈克尔逊的结果是事实,那么立刻就可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引导我走上狭义相对论的第一条路径。……我有幸阅读了洛伦兹于年写的专论。他在一极近似的情况下全面地讨论并解决了电动力学的问题……那时,我坚信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电动力学方程是正确的,而这些方程适用于运动物体参照系。这一假设进一步导致了光速不变的概念。但这却与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相矛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伯尔尼的一位朋友帮我摆脱了困境。那天风和日丽,我带着这个问题拜访了他。……突然我领悟到了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广义相对论的最初设想是二年后产生的。即年。这一想法也是突然得到的。……当我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办公室的椅子上,突然一个意念闯入我的脑海。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不会感受到自己的重量。我为此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维实验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引导我走向引力理论。我继续想下去:自由下落的人是在做加速运动,那么他所感觉到的和判断出的事情乃是在加速参照系中发生的.于是我试图把相对论推广到作加速运动的参照系中去。我领悟到,在这样做的同时也解决了引力问题。”

爱因斯坦这段生动的叙述,说明他积累了大量材料和长期辛勤劳动,还通过冥思苦索,最后水到渠成而在刹那间出现思维高潮从而悟出了“问题的关键”,进而使相对论获得了科学论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创造发现,除了掌握各种知识和进行反复实践之外,理性思维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

像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如牛顿从落下来的苹果想到月亮的坠落问题;道尔顿富有建设性的想象力形成了原子理论;法拉第的意念思维活动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的全部实验。作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在很大程度上,有准备的想象力都给予他的工作以巨大的支持。

上述的理性思维,同唐·许胤宗说的“医者意也,在人思虑”这句话本来是同义语。所以,我希望对于许氏所提出的“思虑精则得之”的这句至理名言,也能不加菲薄而“三致意焉”。

研究医学要不要思维

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来说,它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知识。即一是扎实的医疗实践的基础,要善于从事各种科学实验,头脑中应储备临床、实验和其他各种感性材料。同时,还必须有思维方法的训练,善于思考问题,学会从大量感性材料中进行科学的抽象。这两者是研究医学所绝对必需的。

我国历代医学家之所以能够作出可贵的贡献,正确的思维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曾经盛赞“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这些名医所以能“显术”、“发秘”、“存精”、“垂妙”,无不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医学实践资料,又能运以心意,既守规矩,又能用巧所致。

例如:扁鹊能够治愈虢太子尸厥危证,正是由于他具备了自己所说的“闻病之阳,而得其阴,闻病之阴,而得其阳”这种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张仲景继承了《内》、《难》的医学理论,总结了汉以前医疗实践的经验,他以精密的思维,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规范。所以何颟称赞他“君用思精”。陶弘景也说:“仲景用药,善以意消意。”他们都很重视“意”即思维的作用;

华佗是开创世界外科手术先河的医家,《汉书》记载他:精于方药,心识分铢;针灸不过数处;若疾结发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既而缝合,傅以神裔,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华佗所以有这样高深的造诣,是由于他对医药能够精心会意,有随机化裁的功夫。

试再举他治病能用意施巧的一个例子:“又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使入追杀佗,不及,因膑恚吐黑血数升而愈。”

又如六朝名医姚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重。梁武帝誉他:“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其结论是高妙的医术在于用意的绵密。

《医说》载张锐治疗新产妇患大泄而喉闭不入食的危证,在众医束手之际,他巧妙地用附子理中丸裹紫雪(丹)服用而立使其病化险为夷。据张锐自述,这是“持以意处之”。也是治疗的一种圆机活法。

仅从上举例子,可以看出古代医学家们的操心之精和用意之巧,乃是医生能够用意的典范。

张孝骞教授在《漫谈临床思维》一文中也说:“临床诊断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搜集资料,二是分析整理资料,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交织的。……因为病人的陈述可能琐碎零乱、缺乏条理,需要有一个权衡轻重主次,整理综合加工的过程。”故他认为“如何加强思想性,避免盲目性,这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医者意也的正确理解,在《直指方·证治提纲》中也说得很透彻:“古云,医者意也,苟不究其得病之因,其将何以意会?”

特别是清代医学家喻昌对此更有明白晓畅的解释:“闻之医者意也,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方,内经所谓微妙在意是也。医孰无意,而浅深由是,径庭由是,而病机之安危倚伏莫不由是,意之凝释,剖判荒茫,顾不危耶?”他把医学的是否需要用意,提到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安危的高度,而理性思维,可以剖判荒茫,其卓识远见,不愧为医林高手。

且不论作为一个负责的医生,以至一位高明的医学家,理性思维,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就以学医而论,如果不肯专心致意认真学习,则其成就是可想而知的。

古代有个著名的寓言:“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可见,学医如非专心致意锲而不舍,就很难有成,而想学得好一些,则更要用意精密,发挥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医者意也”一辞,如浅乎言之,它是学习医学的一个起码而又必备的条件;若深乎言之,乃是达到一定造诣或者有所创造发现的一个重要保证。它虽是短短的一句话,确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综上所述,主要说明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实践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经提出治学要经历三种境界/p>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即指研究学问,首先除占有大量的实践资料和广博的知识外,还必须高瞻远瞩思考问题。像爱因斯坦为了论证新的引力场问题,就整整花了八年时间,他掌握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验的材料。我国医学家张仲景也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探索医学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指第二种境界。即表示钻研学问,直至废寝忘食,心力交瘁而意志愈坚的情况。像凯库勒研究苯环,不是几番陷入困境。他从不为失败丧失信心而更加认真考虑问题。宋代医学家钱乙为研究气象与医学的关系,竟达到月馀不寐亦终不悔的程度。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指的是第三种境界。即通过千百次实践而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在偶然的一个机会却发现了和解决了问题。像巴斯德研究微生物学经过无数次实验而都未能解决问题,却突然想到用新鲜培养物给同一些家禽再次接种,从而使他作出卓越的贡献。金代医学家刘完素曾经梦寐似的遇见异人,饮酒大醉,及其觉醒而“洞达医术”,从而成为中医学上主火学派(百会按:即倡“六气皆能化火”,今日所说的寒凉学派)的创始者。

其实,这里所谓偶然的机遇或者是突然的顿悟,只有在有充分准备的头脑中才会出现。科学就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而所有这些,无不依赖于成熟的思想和周密的用意来完成的。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发人深思的这一谆谆诱导,正可证明中医学中的“医者意也”一辞,不仅只是适用于研究医学,同时它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研究也并不例外。

最后,想引达尔文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我忍耐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不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在所不惜。”

百会按:裘老博引古今中外,将“医者意也”的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下面再分享一篇文章,应该是裘老弟子总结裘老学术思想时写的,内容和上面文章相较,论据有所补充丰富,大家可以一起参详哦。

附从“医者意也”谈临床思维的意义

裘氏认为,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二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的指导。历代名医所提出的“医者意也”一语,实际上就是临床思维的很好运用。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遗憾的是,很长时期来有人将此理解为随意诊病而斥之唯心的东西。

裘氏则通过旁征博引、缜密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把“医者意也”作为医生临床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对“医者意也”含义的误解

据考,“医者意也”一语,最早似出于《后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意也。”《旧唐书·许胤宗传》也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强调行医治,贵在思考。此语原无可异议,但由于后世某些江湖术士的行为,使人产生了误解。

据清代医家毛对山的著作中载:“古人用药,每取形质相类,性气相从以达病所,亦有纯以意运,如驽马速产,杵糠下噎,月季调经,扇能止汗,蛇性上窜而引药,蝉膜外脱而退翳,所谓医者意也,殆即此类。”

早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苏东坡也曾对江湖庸医视为儿戏,极尽鞭挞和揶揄:“以才人之笔烧灰饮学者,当疗昏惰;推之,饮伯夷之盥水,即可救贪;食比干之饭,即可愈佞;舐樊哙之盾,亦可治怯;嗅西子之珥,亦可愈恶疾乎?”

如果把“医者意也”理解为医生治病可以不循法度,只凭臆测臆断随心所欲而施为的话,理所当然地应受到东坡先生的讪笑和后世医家的批判。

还“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来面貌

为了澄清“医者意也”一辞的本意,裘氏作了详尽的考订。其实,汉代名医郭玉说得很清楚:“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葶芒即乖。”医学的道理至精至微,医生在临症施治时应慎重和细致,切不可轻率马虎,如果稍有不谨,就会“毫芒即乖。”许胤宗说:“医特意耳,思虑精而得之。”意乃指精湛的思虑而言。

《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说:“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于心精。”意思是说诊察疾病必须谨慎细致地观察人体脏腑阴阳的偏胜、逆从情况,专心致意,用心思考,才能作出精密的判断。

《续医说·吴恩序》中的一段话更能说明问题:“医者理也,理者意也……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医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医理难穷,则用意有加,所以只有“思虑精则得之”。

裘氏通过探本溯源,阐释了“医者意也”的本义,并不是意味着医生在诊病时可以随便臆想臆断,恰恰要求医生在获取大量临床资料基础上,认真分析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通过殚精竭虑的思考,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的过程。这个“意”,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科学思维,是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

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既然“医者意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形式,那么如何应用于辨证施治呢?裘氏欣赏吴鞠通提出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所谓“进与病谋”,就是反复进行临床实践,潜心体察和研究。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生只有投身临床,广泛接触各种疾病,深入观察疾病的演变规律,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的知识。所谓“退与心谋”,就是要深入思考。“心之官则思”,善于用心思老者,才能达到意会和领悟。吴鞠通着《温病条辨》,也是“十阅春秋,然后有得”。通过“病”与“心”的反复谋合,才在对温病学的研究中有所建树。这是他精炼地总结著书过程中思维的经验,强调既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疾病,又要善于在独立思考中领悟治法。

《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可以作为“医者意也”的良好注脚。“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这里描述了一种只能心领神会而无法言传的独悟意境,它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一种感知。这一思维方式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获取经验,广泛摄取知识,潜心思索,从借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事物本质的真谛,是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当代美国科学家波拉尼将知识分为可言明的和未可言明的两大类。前者可以相互转达,共同分享,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这种知识只是知识的表层;后者是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属于知识的深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正是在个人的长期努力中逐渐感悟到一些进入个人意识中的思维技能和习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年第2期)。

孙思邈曾强调医艺难精,“既非神授,何以得其精微?”他说:“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寻思妙理,留意钻研”,“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膏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千金方》)。

可见,“医者意也”,并非是神秘莫测的唯心论的东西,它是经过长期深入钻研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勤于思考,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是一个临床医生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中医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艺,而是一门具有高深理论体系的科学,所以仅有感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实践中获得的材料经,过理性思考,多多“加意”,才能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充实和发展。因此,中医学中“医者意也”的含义是意味深长的。

裘氏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医者意也”一辞,如浅乎言之,它是学习医学的一个起码而又必备的条件;若深乎言之,乃是达到一定造诣或者有所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保证,它虽是短短的一句话,确是“不废江湖万古流”的。

I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裘沛然,原载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10期,附文作者不详,应为裘老弟子,建木医社综合整理,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